当前位置:首页>角色扮演>科举修仙路手机版 > 阅读正文

修仙的尽头也是考公务员——李端,叛逆少年重回科举依然高中

修仙的尽头也是考公务员——李端,叛逆少年重回科举依然高中

更新时间:2024-04-23 18:19:31

李端,在大历十才子当中,诗名不是最显,但是他的家境应该算得上是中产阶级,甚至更好。

在百度百科上,对于李端的介绍,只有简短的几句话。

李端(743年-782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堂弟李孝贞六世孙。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可以看出,李端的祖上曾经阔过,曾曾曾曾祖姑母做过皇后,而赵郡李氏,也是不同凡响,在西晋以来,就人才辈出,这其实也是原来在没有科举之前,被士族门阀垄断和把持了官场,虽然说皇帝在换,但是官员换不了,不管谁当皇帝,都需要有人替他统治百姓,而在没有科考之前,官员的来源途径,两汉是察举制,魏晋以来是九品中正制,但是基本上都是由现有的官员集团所把持,形成了利益集团,他们内部互相提携,并用通婚的形式结成了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 而赵郡李氏,光在唐朝一代,就出了9个宰相,可谓是声名煊赫,比如唐朝有名的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人物,李德裕,就是赵郡李氏。

再来看李端,前文讲过他的六世祖姑母李祖娥曾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而他的六世祖父李孝贞则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封武安县公;到唐朝后,五世祖李来王,官至散骑常侍;

高祖李思谅,曾任仓部郎中;祖父李暕,同州司马、都水使者;父亲李震,大理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中层干部,厅局级吧,而他的母亲家也是门阀家族,来自太原王氏。所以从这一系列的背景中可以看出,李端是一个出生于官宦家族的官N代。

但是李端虽然出身很好,但是他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并没有因为一家人都是当官的,所以就从小立志要当官,他年轻时的理想是修仙,没错,就是修仙。所以关于他青年时期的史料不多,只是在他自己的诗词中可以考证。他少年时期曾在嵩山、庐山等地寻求神仙法术,但是未果。

在《书志赠畅当》一诗说:

少喜神仙术,未去已蹉跎。

壮志一为累,浮生事渐多。

并在诗序中自述少年时期的状况为:“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

又有《戏赠韩判官绅卿》诗云:“少寻道士居嵩岭。”

每一个少年都有一颗逐梦的心,可能是家庭条件的优渥,让他不必要为生活所奔波,就有了寻仙访道的志趣,但是这一切终归是虚幻的,等到他长大后,就发现神仙难求,而生活却已经不易。于是他开始发奋读书,在永泰元年(765年)前后来到长安,并连续参加了三届科举考试,在大历初年,大历三年,均未得中,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光闭门读书还不行,还得有人赏识,于是经常去参加一些权贵的聚会活动,也给这些达官贵人写写诗,表一表自己的心迹,逐渐得到了驸马郭暧以及升平公主的青睐。

而巧合的是,在接下来大历五年的科举考试中,他进士及第。不知道是干谒起的作用,还是他又苦读两年起的作用,或者二者皆有之。

李端中进士时已经28岁,这个年龄说早不早,说晚不晚,但是对于他只活了40岁的人生来说,就有点太晚。

不过还好,他因为驸马郭暧以及升平公主的照顾,在进士及第之后就直接被授予官职了,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要知道李端有一个好友古之奇,他是宝应二年(763年)进士及第,却一直未授予官职。所以要知道,关系也是生产力,这个道理是古已有之。

李端因为经常参加驸马郭暧以及升平公主的聚会,就看上了驸马府中一个叫镜儿的婢女。这个婢女长得小家碧玉,且还弹得一手好筝。每次一来郭府,就眼睛盯着那个婢女,可谓情意绵绵,被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心意,后面也被郭暧知道了。有一次聚会的时候,郭暧就对李端说:“今日先生如能以‘弹筝’为题,写一首诗,并让在座的客人都觉得满意,那我就把镜儿转赠给你,玉成你们的好事。”

李端听了,喜笑颜开,于是不慌不忙的站起来,深情款款的看着正在弹琴的镜儿,一首小诗脱口而出: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诗前两句平平无奇,不过寻常语句而已,只是为了切题对弹琴的一个普通描写。厉害的是后面两句,化用了三国周瑜的典故。周瑜不仅是一位大将,还是一个精通音律的儒将,再加上他风度翩翩,吴中人士均称他为周郎。他在听人弹奏曲调时,如果别人有所错误时,总能一下子就听出来,并瞧一下演奏的人,所以当时有一句俗语说:曲有误,周郎顾。

而在这首诗里,李端一是用周郎自况,二是从另一方面说镜儿也对他有所倾心,故意弹错来引起他的关注,从而创造两人探讨的机会。

李端的诗写得如此的蕴涵深意,且把郎情妾意都表现出来了,大家都表示很满意。作为主人的郭暧自然也不会为一个婢女而食言,当场就把这美丽的镜儿赠给里李端,并一并赠送了一些金银玉器。

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一诗既成,佳人归怀,美名相传,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