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战争策略>人类战争中文版 > 阅读正文

人类战争编年史(二)——第一个世界征服者

人类战争编年史(二)——第一个世界征服者

更新时间:2024-04-15 09:34:48

1

人类战争史上第一个公认的世界征服者,在距今2300年前(公元前356年-前323年)诞生了。他就是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史称亚历山大大帝(Αλέξανδρος)。

他带领仅4万人的军队,通过近10年的不间断远征,期间更是不断地击败了数十万、甚至近百万军队的敌人【注1】。最终占领了亚、非、欧三大陆的主要部分,建立起一个东至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巅峰人口达2050万,国土面积54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性大帝国。

传奇的背后,则是让人深思的问题!亚历山大的部队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革命性改变,以至于让他凭借着几万士兵横扫大半个世界的!

2

答案很简单,仅仅是两种旧有兵种的战术新运用 一种全新的战法。

  • 马其顿重装步兵方阵(Macedonian phalanx)

虽然2000年前的苏美尔(公元前2400年)就已经出现的6*4的重装步兵方阵【注2】,但亚利山大及其父亲(腓力二世)将这种重装步兵方阵战术利用到了极致。

马其顿的方阵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6*16,多达16层的士兵横列有效地保证了攻击的强度及韧性。士兵们全身披挂青铜头盔、胸铠和胫甲,手持盾牌和长矛。前排的长矛长达6米,后排的矛则更长,前5排的枪尖都搭到第一排士兵的肩膀上,这样后几排长矛与前几排长矛就能保持同等长度,能一起刺击敌人。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正面攻击力非常强,势不可挡。

但新战术的运用,却意味着新的问题,即要能满足方阵中每一个士兵都能与队伍的步奏、速度协调一致,而方阵与方阵之间也要协调一致。否则,不论是方阵的士兵在行进间出现混乱,还是方阵与方阵之间不能保持阵形,都会导致一场灾难。

一个拥有着20-50个马其顿方阵组成的线列步兵阵形才是无敌的,而一个阵形混乱、士兵参差不齐的重装步兵集团则是可笑的。毕竟,一个全身重甲却手拿一支超过6米长矛的士兵,是无法抵御任何抵近攻击的。

这就第一次提出了二个延用至今的军事战术,方阵步兵阵形、士兵队列训练。尤其是后者,几乎上过大学的同学们都深有体会,因为军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队列。(让大家在骄阳下走队列和站队列的元凶找到了,大家激不激动,意不意外?)

经过严格的方阵阵形和队列训练的士兵,可以身着重甲并手持6米的长矛,在野外急速奔跑几公里而队形不乱!同时方阵与方阵之间也能保持标准的一列或二列队形,防止单个方阵脆弱的二冀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

可以说,这种重装步兵方阵战术,在当时几乎是防守无敌的存在。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战斗中也屡有体现,不论是波斯的重装枪矛手、重装突骑兵,还是印度的战象,都很难突破这种重装步兵方阵,而且当时穿甲能力较差的弓箭或投石兵,也很难对这种重装方阵步军产生伤害。

  • 伙友骑兵(hetairoi)

又称伙伴骑兵或马其顿禁卫骑兵,伙友骑兵是马其顿军队中的精锐骑兵,源于马其顿王国的传统国王骑兵卫队。后来在亚历山大的扩充和改良下,成为马其顿军最重要的突击主力,在当时被称为最精锐的重骑兵。

亚历山大组建的伙友骑兵,其成员大多是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贵族子弟,一起接受各种脱产的文化及战斗教育,基本上有了后世贵族骑士阶级的雏形。由于这些人大多属于贵族阶级,所以他们有能力配备当时最好的武器及装备。

一个合格的伙友骑兵,应配备最少2匹战马,一套标准的希腊全身重甲,一杆3米长的骑矛和一把锋利的骑兵长剑,并且至少经过不少于8年的专业战斗和骑术训练。

上述的条件,让这些几乎有了后世重甲骑士雏形的精锐骑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非普通的重装骑兵),在一个优秀指挥官的带领下,组成冲击集群时,他们的破坏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直到亚利山大死前,他一直致力扩大伙友骑兵的数量,伙友骑兵的总数从他即位起的1500名,扩大到了4500名(一说是4000名)。

  • 锤砧战法

有了马其顿步兵方阵和伙友骑兵这两种神兵,亚利山大以此开发出独特的锤砧战法,并从此无往而不胜。

简单地说,就是将20-50个马其顿步兵方阵排成一列,将精锐的伙友骑兵放在二冀。作战时,先用步兵线列方阵去迎击敌人的冲锋,或向敌人冲击。然后利用方阵的防守韧性将大部分敌人胶着在线列阵线上。这时再派出精锐的伙友骑兵集团,先击溃敌人两冀的游骑兵或杂散兵,再从左右两侧冲击已陷于胶着混战的敌人主要军队。

在公元前331年的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帝国四万余部队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三世倾尽全国的三十万精锐部队正面会战。由于双方兵力相差巨大,亚历山大决定采取锤砧战法来主导此次战役的胜利。

他用18000名重装马其顿步兵 20000名轻步兵及散兵组成主战列线来死死抵挡近20万的正面冲击部队,将精锐的2500余名伙友骑兵部署到方阵步兵的侧翼,即使自已的步兵阵列几次都临近崩溃,甚至已方大营都被波斯部队攻占。亚历山大都严令伙友骑兵按兵不动。

直到亚历山大发现整个波斯左翼已经被完全挤压出原有位置,才下令伙友骑兵加速前进,转向大流士应该所在的左侧。在迟钝的波斯二线部队就位前,发起了决定整场战役胜负的致命一击。从而一举奠定了此次战役胜利的基础。

此次战役,马其顿人仅仅付出二千四百人的伤亡作为获取的代价,屠*波斯军队九万余人(其中包括大部分波斯最精锐的不死军和甲具骑兵),同时让波斯失去了作为帝国经济核心的巴比伦和主要的国库资金。至此,波斯帝国的核心军队实际上已被亚历山大完全瓦解。

3

看起来如此简单的兵种搭配和战法,会不会被敌人看透?看透了有计划地针对该怎么办?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率马其顿远征军团在海达斯佩斯河畔与当时印度最强大的国家波鲁斯国举行了会战,史称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又称:赫达斯庇河战役)。

波鲁斯国王为了抵抗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团,集合了步兵30000人,骑兵4000人,战车300辆,甚至还有200头披甲战象。

为了防备亚历山大惯用的锤砧战法,波鲁斯国王将战象和精锐重装步兵组成了正面兵线,将4000精锐的骑兵和300辆战车来护卫自已的两侧。以防守亚历山大的4000精锐马其顿骑兵。

为防止自已的精锐骑兵与敌人护卫两侧的骑兵和战车形成胶着的消耗战,亚历山大先让一部分骑兵迂回到敌人右侧进行攻击,待波鲁斯军认为他的骑兵突击方向是自已的右冀并紧急抽调全部的骑兵、战车向右冀集结时,亚历山大这才亲率主力骑兵突击波鲁斯军的左冀。波鲁斯军立马陷入混乱,并很快的彻底溃败。

此次战役,印度波鲁斯军的步兵死亡近二万,骑兵和战车几乎全部被毁,所有幸存的大象都被俘。波鲁斯国王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印度总督斯皮塔西斯、大象和战车的指挥官们、骑兵全部指挥官、以及大多数指挥官几乎全部战死。而在亚历山大的部队方面,仅战死步兵八十人,伙友骑兵约二十名,其他骑兵二百名。【注3】

亚历山大用自已生命中最后一场战役,向世人说明了“只有僵化的统帅,没有僵化的战法!”,给自己传奇的一生,完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注1】:此处敌人数量出自《亚历山大远征记》、《希腊罗马名人传》

【注2】:详见上一篇《人类战争变革编年史(一)——第一支常备军》

【注3】:此处战役双方伤亡数量出自《亚历山大传》